当前位置:

2011年5月 PAC院长论坛在北京召开

关注女性生殖健康,PAC医院院长会推动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全国推广


2011年5月28日,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第二届流产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Post Abortion Care, PAC)院长论坛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市妇产医院副院长李坚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主任委员程利南教授,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范光升教授,国际生殖健康中心张维宏研究员及相关妇科专家出席了会议,与全国70多位医院院长一起,就如何在我国更好地开展PAC这一服务、在更多医院推行PAC试点、进一步降低我国重复流产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除医学界的多位专家及院长外,本次会议还请到了人民网卫生健康频道傅立波主编,他表示,人民网将为PAC推广提供一个更广泛和深入的传播平台,呼吁广大育龄女性科学避孕,树立正确的生殖健康观念。

  目前,我国每年平均有800余万例次人工流产,人流率达29.3‰,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重复流产率高于50%,未婚人流逐年上升,给女性健康带来严重伤害。究其原因,是我国高风险人群避孕知识的缺乏和医院医疗体系计划生育服务的滞后,这使得一些女性甚至将人流手术当作了一种避孕方式。事实上,人工流产手术对女性的生殖健康伤害极大,不仅包括如出血、感染、穿孔、以及引发慢性盆腔炎等并发症,还会大大增加女性不孕的几率。有数据统计,在继发不孕患者中,就有88.2%曾有人工流产史。因此,让广大女性了解人流伤害,学会科学避孕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未来的重点,也是在全国推广PAC的意义所在。

  会上,中华医学会计生分会现任主任委员程利南教授,就我国PAC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流产后女性生殖健康保护的议题进行探讨。程利南教授回顾了我国PAC项目的推广进展:从2010年第一届PAC医院院长论坛至今,PAC项目已有了阶段性的成绩。在妇产科学专家们的努力下,《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指南》已于今年4月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为未来的医疗系统实践提供了规范化的标准和参照。程利南教授还对《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强调总体目标是提高流产后女性有效避孕率降低重复流产率,尤其降低流产后1年内的重复流产。《指南》不仅规范了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流程,更明确指出,服务的核心是让流产后女性落实避孕措施。
 
  针对避孕措施的落实这一问题,中华医学会计生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范光升教授特别就“复方口服避孕药与流产后女性的保护”话题进行了解读。她指出,通过落实PAC这项服务,可以将流产伤害降至最低;通过选择一种适合的避孕方法,能使人流术后女性长期受益。复方口服避孕药对于女性生殖健康具有独特的长期保护作用,可以保护女性生育功能。而优思明作为新一代复方口服避孕药,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独特的抗盐皮质激素及抗雄激素活性,具有控制体重、光洁皮肤、减少女性消极情绪等更多额外益处,大大提升了女性健康生活质量。为现代女性和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安全、理想的选择。
 

  除了对指南的解读和对避孕方式的推荐之外,本次会议最为院长们所关注和欢迎的是请到了在国内率先开展PAC服务两家妇产科专科医院——上海红房子医院的黄紫蓉教授和深圳妇幼保健院郑峥主任,就其在PAC项目建设中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分享和交流。本着因地制宜,强调质量,灵活安排的原则,试点医院通过在分诊台、候诊室发放宣传资料,开辟咨询室提供单独咨询、避孕药具等多元化的形式,来向流产后的女性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这种灵活的方式也能够让更多的医院加入到PAC项目当中来,使更多地区的女性受益。而该服务项目本身,也将完善我国现有医疗服务体系,与国际水平接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PAC项目,将能够真正有效地降低我国的重复人工流产率,提高我国女性的生殖健康水平。

  我国严峻的人流现状和医学界在流产后避孕服务项目上的积极尝试,也获得了国际上的关注和支持。本次会议邀请了比利时根特大学国际生殖健康中心高级项目协调员张维宏教授,就我国已获欧盟批准的、旨在推动中国PAC平台建设的“中国流产后计划生育综合干预项目”的情况进行了介绍。该项目由国际生殖健康中心牵头、由欧盟第七框架计划资助,是推动中国PAC平台建设的重要动力。

  建设好PAC服务平台,保护流产女性的生殖健康,是医疗工作者和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在人员、医疗经验、物力和场所等方面完全具备开展这项服务的条件,而行动是关键。本次会议就旨在号召医疗工作者及管理者们关注、重视流产后避孕这一问题,因地制宜、先做起来;先开展、再完善;早一天行动,早一天让我国人流后的女性受益。